锡林郭勒盟绒毛产业调研材料
一、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我盟独立核算的绒毛加工企业达到41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户,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1%。年加工洗净毛能力达到3万吨/年,梳绒能力达到4000吨/年,羊绒衫加工能力40万件/年、围巾20万条/年,绒毛制品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产品有洗净毛、无毛绒、毛条、羊绒被、羊绒衫、围巾等10个多种产品。目前,我盟绒毛加工业梳绒机大多数属国内较先进的设备,能够将山羊绒、驼绒等原料,进行开松、梳理和除杂,并去粗去杂最后制成标准的无毛绒,绒毛加工行业的精梳比重有了大幅提高。纺织、冼毛机等设备,自动化程度均有较大提高,锡市桃园,白旗鹿王,西苏宏达绒毛公司、二连茂源畜产品加工厂、黄旗戎立特绒毛制品有限公司拥有全自动、半自动电脑控制缝合机,洗净、梳绒、纺纱、编织等设备齐全,能够实现上下游产品配套生产。有85%以上的高档绒毛衫、围巾、绒毛被等产品销往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家。
1-5月份,41户绒毛加工企业开工生产的达27户,半停产企业2户。规模以上31户企业已开工生产25户,实现产值6.28亿元,同比下降16.6%。生产洗净毛551.9吨,同比减少299.1吨,无毛绒630.4吨,同比增加90吨,绵羊绒165.2吨,同比增加12.6吨,羊绒衫24.5万件,同比增加19.3万件,毛条247吨,同比减少165吨,羊毛簇绒毯1.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7.2万平方米,汽车坐垫17800套,同比减少20734套。
绒毛加工业产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和经济大气候影响,出口订单减少,内地大企业不敢贸然签订大量订单。今年我盟山羊绒收购价在130-160元/市斤之间,而同期在170-220元/市斤,即降低40-60元/市斤。绒价的不稳趋势影响了企业的收购欲望,多数企业正处于观望态势。成品绒由于企业的销售渠道不同和绒毛品质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销售价格,高的能达到80万元/吨,低的是56万元/吨。企业普遍反映成品绒价格一直在下跌,每吨绒跌价5-10万元,并且没有市场,销路不好,内地大企业都不敢收购,所以有些企业干脆停产待市,有的企业边观察边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地原料不足,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目前,我盟绒毛加工企业洗净毛能力达到3万吨/年,梳绒能力达到4000吨/年,但是原毛产量仅1万多吨,原绒产量不足1000吨,多数从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新疆、辽宁、吉林,兴安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等地购进。由于绒毛市场的不稳定性及资金周转困难,导致绒毛原料储备不足,满足不了全年生产负荷。
(二)农牧民投资山羊养殖的积极性不高,羊绒质量难以保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羊绒生产者组织化程度低,羊绒市场价格波动太大,农牧民养山羊心里没底;羊绒价格严重偏离价值,农牧民投资养山羊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羊绒收购不能完全做到以质论价,致使优质羊绒产区的农牧民为了提高山羊个体产绒量,普遍引进了产绒量高、细度差的绒山羊种羊,与当地优质绒山羊杂交,产绒量虽然显著增加,但羊绒质量却大幅度下降。
(三)绒毛行业缺乏龙头带动,产业化经营滞后。绒毛皮革制品曾一度是我盟的主要工业产品,但由于经营体制改革滞后,绒毛企业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缺乏创新,纷纷转产倒闭,存在的规模较小的羊绒企业仍处在粗加工层次,还有部分企业停留在作坊生产模式中。目前的经营方式决定了我盟绒毛行业只能以原料或初级产品向外销售,附加值低,形不成产业化经营。
(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不适应舍饲圈养的要求。由于加工企业大部分与农牧民只是买卖关系,基地建设主要靠农牧民自己进行,投入不足,良种推广的基本设备、棚圈及饲草料地的灌溉和加工设备等都不配套,制约了畜群改良和舍饲圈养,影响了提高原料产量的能力。绒毛的质量监控、标准化管理、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工作大多仍以相关事业单位来承担,各自为阵,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绒毛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羊绒资源的稀缺性和收购的季节性决定了羊绒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众多羊绒企业自有资金普遍偏少,所需资金要靠银行贷款,我盟绒毛行业的信贷资金十分有限,并且多为不足一年的短期贷款,绒毛行业流动资金短缺。由于企业规模小,加上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从生产季度来看,无毛绒属于季节性产品,每年都在春季一段时间内集中交易,企业为全年生产必须收购储存,每个企业按拥有生产能力储存,资金需求大,融资难严重影响绒毛加工业发展。
(六)科技开发能力不强,缺乏发展后劲 。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弱,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纺织产品原创能力差,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培育,产品加工和贴牌多,企业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轻管理现象较为严重,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生产技工和熟悉纺织专业的管理经营人才。
三、绒毛加工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大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制定绒毛加工行业扶持政策,运用产业政策引导和推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支持优势企业、出口骨干企业的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积极促进绒毛加工业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国家、自治区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贴息、技术创新等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绒毛纺织、印染等生产技术设备,提高绒毛纺织加工业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尽快建立起科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在绒毛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从产业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方面,建立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争取国家农牧业产业化和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扶持资金。充分运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投资主体创办绒毛流通、加工企业的积极性。
(四)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绒毛皮革加工业。绒毛产业的基地建设要以两个山羊品种和一个细毛羊品种为中心,稳定山羊、稳定提高细毛羊数量,以提高个体产量为主攻方向;绒毛皮张加工业要健全流通体系,培育发展交易市场的同时,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以现有农村牧区和城市剩余劳动力为基本劳动力保障,尽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实施产业化经营,实现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使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
(五)积极引导农牧民组织羊绒生产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合同订购、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等形式,使大部分原料生产者进入产业链,保证他们从羊绒产业中得到稳定的收入。
(六)加大对绒毛行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对绒毛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原料采购、设备引进、税收减免、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对重点企业可实行挂牌保护,并做好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