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交易呈爆发式增长成节能减排利器
日前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将合同能源管理列入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作为一种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合同能源管理在进入我国十多年后迎来快速发展期。该模式利用市场化机制,使用能企业在“零投入”情况下提升能效、减少排放、节约成本;节能公司挖掘了潜在市场机会,合理分享节能收益;政府部门减轻环保民生事业财政支出压力;百姓则享受到节能减排带来的碧水蓝天,由于能够让多方共赢,合同能源管理已逐渐成为国内节能减排市场的重要运营模式。为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国务院2010年4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对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考虑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等。从2010年至今,企业节能服务需求快速释放,合同能源交易额爆发式增长,截至今年6月份,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市场突破6000亿元。
企业对节能减排以及合同能源管理之所以更加积极主动,有外部内部两方面原因。从外部看,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并且把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企业由此感受到强大的外部监管压力;从企业内部看,受宏观经济增速下降、产品利润减低、能源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企业必须放弃过去粗放的经营模式,特别是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发电等耗能大户,只有通过节能降耗方式进行精细化成本管理,提高生产科技含量,才能应对目前的挑战。业内普遍认为,相比数年前,节能服务市场的商机不再停留在理论上。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力争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2%左右,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则提出,到2015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前来“淘金”。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已达4000家,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