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盟工业园区与全区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对比分析的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分布于全区各个地区,有些园区已具相当规模,成为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2006年,锡盟盟委、行署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奋斗目标,我盟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盟外先进园区相比,还有非常明显的差距。为此,锡盟经委就工业园区如何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2008年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2008年底,全区共有自治区级工业园区46个(其中重点园区20个),以呼、包、鄂地区居多。46个园区共入驻企业4197户,同比增加353户,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25.3亿元,增长37.9%;利润总额183.2亿元,同比降低5.1%;税金总额190.3亿元,增长39.8%。完成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的园区2个(同比增加1个),即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38.2亿元)、内蒙古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棋盘井园区(123.7亿元);工业增加值在5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下的7个(同比增加2个),即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93.9亿元)、乌海经济开发区(77.2亿元)、达拉特经济开发区(73.2亿元)、霍林郭勒经济园区(71.8亿元)、内蒙古阿拉善经济开发区(61.2亿元)、托克托工业园区(57.1亿元)和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57.0亿元);工业增加值在2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下的13个(同比增加2个);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下的8个;10亿元以下的16个。
从园区布局和经济总量上看,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园区集聚效应持续增长,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以工业增加值为标准衡量,占到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7.5%,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24.2%提高到2008年的55.2%。
二是重点园区所占经济比重趋降,非重点园区建设步伐加快。20个自治区级重点园区,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73.9亿元,占自治区级园区的82.4%;利润总额144.8亿元,占79.1%;税金总额151.6亿元,占79.7%,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3、5.3、2.1个百分点。26个非重点园区增加值和税金的增速分别比重点园区高3.9和20.2个百分点。
三是西部园区持续稳定发展,东部园区经济总量虽小,但增速高于西部园区。西部地区列入自治区级园区27个(其中重点园区15个),入驻企业达3123户,占自治区级园区的74.4%,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28.6亿元,占79.2%,增长32.8%,税金总额152.1亿元,占79.9%,增长34.4%,东部地区列入自治区级园区18个(其中重点园区4个),入驻企业1074户,占自治区级园区的25.6%,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97.79亿元,占20.8%,增长57.2%,税金总额38.2亿元,占20.1%,增长55.9%。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园区的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但明显加快了建设步伐,企业户数、增加值和税金占自治区级园区的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3.2、3.0和3.2个百分点,增速明显高于西部园区。
(二)自治区级部分工业园区基本情况介绍
1、与我盟工业园区相比有较明显领先优势的先进园区。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棋盘井园区,成立于2001年,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集中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发展思路,以大煤田、大化工为主导产业,形成三大产业链条:煤—电—冶金—化工产业链、煤—焦—油(气)—化工产业链、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拥有了完整的产业化体系。入驻企业58户,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3.7亿元,增长86.9%,税金总额14.6亿元,增长100%。
霍林郭勒工业园区,成立于2002年,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褐煤储量131亿吨。依靠四大电厂、大煤矿、大型铝厂的拉动,构筑起“大能源、大冶炼、大化工”产业框架,形成六条产业链:煤电铝产业链、煤电硅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腐植酸盐类综合开发产业链、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和优质牧草加工产业链。入驻企业33户,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71.8亿元,增长147.7%,税金总额3.9亿元,增长86.5%。
2、与我盟总量较大的园区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园区。
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园区,成立于2001年,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全国第四家、西部第一家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已形成以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四大系列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化平台,高新技术开发人才占职工总人数的30%以上。入驻企业30户,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44.9%,税金总额4.7亿元,同比下降13.3%。
满洲里工业园区,成立于2003年,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以木材精深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目前已有香港联发集团、北京纤鼎木业等10多家大型企业投资入区,年加工能力将达到300万立方米以上,制作家具、门窗、木地板等产品的企业较多。入驻企业达到410户,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1亿元,增长37.8%,税金总额1.6亿元,增长1.5%。
二、锡盟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 总体情况
锡盟的褐煤资源、风能资源相当丰富,金属矿产品种多样,发现矿种32种,矿床、矿(化)点282处,有金、银、锌、铜、铅、钨、铋、镍、锡、锑、钼、锗等十二种有色金属,探明资源储量203万吨,居全区第三位,开发潜力巨大。良好的资源条件有利于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为地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最终实现向非资源型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全盟11个工业园区共入驻企业443户,同比增加109户,投产25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6户。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2.1亿元,增长87.8%,利润总额19.4亿元,增长38.6%,税金总额15.9亿元,增长65.6%,从业人员近3万人,占全盟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0%。以工业增加值为标准衡量,占到全盟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额的52.7%,比上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逐年扩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我盟共有2个园区列入自治区级园区,分别是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2008年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和7.4亿元,位列46个自治区级园区的第十七和第三十五位,其中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位次比上年提前十位。目前尚无工业园区列入自治区级重点工业园区中。
目前,国家把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从2007年初开始评选自治区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区先后评选公布了三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共17个,我盟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白音华能源化工园区和多伦新型工业化化工区等4个园区名列其中,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保持自治区领先水平。
(二) 我盟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园区
2008年,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居盟内各园区之首,2001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产业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煤炭、电力、煤化工和绿色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5亿元,其中今年投资2.2亿元,产业区十横五纵道路和给排水管网建设初具规模。入驻企业和项目76户,其中,能源行业10户,化工3户,矿产采选冶炼8户,建材9户,农畜产品加工业46户。已建成投产企业65户,其中规模以上64户,产值超亿元企业11户。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73.2%,占全盟工业园区增加值总额的23.1%,税金总额3.6亿元,增长65%,占全盟工业园区税金总额的22.6%。
此外,上都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白音华工业园区、多伦化工园区、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等工业园区各具特色,资源条件优越,一批大项目即将投产见效,大项目、大企业的产能开始释放,聚集中小企业进行延伸配套功能得到体现,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经济总量和园区规模将不断扩大,发展潜力巨大。
三、锡盟主要工业园区与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的对比
(一)与自治区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对比
20个自治区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有较大差异,现将主要经济指标与盟内重点工业园区进行对比。
1、入驻企业户数
目前,自治区级重点园区共入驻企业3370户,同比增加300户,平均入驻企业户数168户,平均每个园区同比增加15户。户数最多的达到997户(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比增加160户,其次780户(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比增加50户,户数最少的25户(托克托工业园区),其次30户(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园区),与去年同期持平;共引进大企业大集团267户,同比增加22户,最多的引进57户(通辽经济开发区)。
我盟11个工业园区共入驻企业443户,同比增加109户,平均入驻企业户数40户,平均每个园区同比增加10户,盟内7个重点工业园区中,户数最多的76户(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户数增加最多的园区),同比增加20户;户数最少的14户(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同比增加4户;共引进大企业大集团47户,最多的引进19户(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
我盟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户数虽然以每年新增百户以上的速度递增,但受地区经济总量的限制,企业户数仍然较少,而且关联度低,园区内项目建设进度不快,投产企业少,围绕主导产业延伸的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近年来,盟委、行署及经济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锡盟,随着一批大项目的建成投产,进行下游产品延伸配套加工的企业将大幅增加,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工业增加值
20个自治区级重点园区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07.4亿元,增长37.2%,其中最高的达238.2亿元(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长35.0%,其次是123.73亿元(鄂托克经济开发区(棋盘井园区),增长87.0%;最低的完成21.1亿元(满洲里工业园区),增长37.8%,其次是21.8亿元(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蒙西园区),增长44.9%;增长速度最高为147.7%(霍林郭勒工业园区),最低为-13.0%(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同比出现负增长。
我盟工业园区2008年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2.1亿元,增长68.8%,盟内重点园区中,最高的完成25.8亿元(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73.2%,其次25.1亿元(上都工业园区),增长53.4%;最低的完成2.3亿元(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增长1367.4%,其次7.4亿元(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增长59.7%;增加值增速最高的是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由于基数较小,在贺斯格乌拉煤田投入生产的拉动下,增长近14倍,最低的是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增长34.1%。
我盟工业园区增加值增速高出自治区重点园区31.6个百分点,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和德力格尔工业园区增速超过100%,工业增加值超10亿元的3个,比上年增加2个。经济总量最大的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73.6%,完成额比3个自治区级重点园区高,增速则高于14个自治区级重点园区。我盟园区虽然经济总量偏小,存在较大差距,但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主要园区都有大项目支撑,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3、税金总额
20个自治区级重点园区2008年实现税金总额151.6亿元,增长36.1%,其中最高的达19.9亿元(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长17.6%,其次17.5亿元(金桥经济开发区),增长468.0%;最低的实现1.4亿元(通辽经济开发区),增长16.8%,其次1.61亿元(满洲里工业园区),增长1.5%;增长速度最高为468.0%(金桥经济开发区),最低为-35.7%(包头九原工业园区),同比出现负增长。
我盟工业园区2008年共实现税金总额15.9亿元,增长80.6%,盟内重点园区中,最高的完成5.4亿元(上都工业园区),增长67.5%,其次3.6亿元(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64.9%;最低的完成0.4亿元(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增长103.4%,其次0.7亿元(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增长15倍,是增速最高的园区,增速最低的是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增长34.1%。
我盟工业园区税金总额占到全盟的62.6%(工业总产值占全盟的60.8%),增速高出自治区重点园区44.2个百分点,有4个园区增速超过100%,有5个园区税金总额超亿元,比上年增加3个,在蓝旗上都电厂的拉动作用下,上都工业园区税金完成额比9个自治区级重点园区高,而增速高于自治区级重点园区中14个。
(二)与自治区级非重点园区的对比
26个自治区级非重点园区的经济总量都不很大,共入驻企业827户,增长167户,户数最多的园区有98户企业(呼和浩特金山经济开发区),最少的只有4户企业(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2008年完成增加值超过10亿元的园区11个,其中3个园区超过了20亿元(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完成30.1亿元;察哈尔工业园区,完成28.6亿元;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25.8亿元),增加值在5亿元以下的6个,最低的只完成了1.1亿元(鄂尔多斯上海庙经济开发区),该园区也是实现税金最少的园区(0.15亿元),实现税金最多的是呼伦贝尔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10.0亿元),税金不到1亿元的园区有9个。我盟工业园区增加值增速高出自治区级非重点园区27.4个百分点,税金总额增速高出24.0个百分点,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都应在这些工业园区的前列。
总体来看,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总量虽无法与自治区先进工业园区相比,但 2008年工业增加值超过了46个自治区级园区中的23个,处于中等水平,发展速度也较快,锡林中能硅业、锡林协鑫煤化工、锗工业园、莹安氢氟酸及煤炭采掘加工、风电、机械制造等20多项重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只要通过不懈努力,赶超部分自治区级较先进工业园区是完全可能的。
通过对比分析,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盟工业园区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仍是与先进园区的实质性差距,也是现在及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四、做大做强我盟工业园区的主要工作措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制胜法宝,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着力转变发展理念,深化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强化进取、创新、机遇、人本和服务“五种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创业的激情、创造的活力推动工业园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做大园区经济总量。一是合理完善规划。研究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园区特色,围绕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延伸升级、循环经济等关键课题,着眼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编制与总规、详规相配套的高质量的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慎重选择项目。要充分调研项目入驻的可能性,深入研究项目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适应市场的新需求,资源禀赋以及交通、电力、水资源等基本要素能否支撑项目建设。要大力引进和推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坚决拒绝落后生产力的转移。三是促进企业发展。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以大项目带动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中小企业,使之成为与大企业协作配套的外围企业,走出一条以小补大、以专配套的良性发展道路。四是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场开拓人才的引进力度,深化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鼓励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逐步加大知识资本投资入股的确认比例,形成良好的聚才机制,推动中小工业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加大原创性技术开发力度,尽快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创业条件。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科学发展理念,2009年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着力在铁路、公路、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使工业园区整体建设水平有明显提升,增强工业园区的投资吸引力,努力打造和谐工业园区。
(三)探索融资机制,破解“瓶颈”制约。一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体系,推进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间的信用信息共享。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积极帮助企业健全财务、统计核算制度,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指导工作,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二是积极促进银企合作。对工业重点项目和有效益、市场前景好,但暂时缺乏资金的企业进行定期调研,汇总项目和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及时向银行推荐,使金融部门更全面地了解工业中小企业和工业重点项目情况。不定期召开银企协调会和项目推介会,促进银企沟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配合商业银行贯彻落实“金融支持30条”政策,加大对我盟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额度。三是充分发挥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按照自治区提出的每个盟市都必须建成一个以上政府控股的资本金规模1亿元的信用担保机构的要求,财政逐步加大对盟信用担保中心的资本金注入,同时吸引各旗县市(区)和企业入股,力争资本金规模达到1亿元以上,增强担保实力,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四是加快企业上市融资步伐。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和资源深加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
(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经济自主增长能力。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围绕重化工基地搞配套,在参与企业间和产业链条间的分工与协作上做文章,在优势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加工与配套生产上做文章,在继续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石材加工、木材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产业集群的同时,着力构筑锡市、蓝旗、西乌旗煤电及废弃物利用产业集群,锡市、多伦、乌拉盖煤化工及下游产品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水平、综合开发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水平,推动重大项目的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带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入驻园区,充分利用煤炭、电力等大企业废渣、废料、废气开发下游产品的企业,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和融资上给予优先扶持。
(五)强化民生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解决好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严格节能环保标准,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推进循环生产、清洁生产,把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到每个企业。新上项目要全部采用一流的节水技术和环保设施,着力解决好项目施工现场、排土场、储煤场和运输车辆粉尘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