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全盟规模以上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区第三位
1—11月,全盟规模以上工业持续高速高效运行,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累计完成产值224.36亿元,同比增长65.1%;实现工业增加值119.45亿元,超额全年目标任务2.45亿元,增加值总量超过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乌兰察布市,居全区第六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3.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区第三位,比上年同期前移3个位次,增速列全区前两位的盟市是:通辽市(36.2%)、赤峰市(34.0%)。
1—11月各旗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盟比重图
1—11月全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同期对比图
前11个月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大幅增加。到11月末,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年初的258户增加到297户,新增39户,其中绒毛企业13户,煤炭开采1户,石油开采1户,纸制品行业1户,金属矿冶炼3户,金属矿开采2户,非金属矿开采3户,石材加工3户,木材加工2户,电力行业1户,乳制品3户,农畜产品3户,自来水生产1户,化工2户。这39户企业新增产值19.04亿元,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21.5%。
二是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40户。到11月末,全盟产值超亿元企业由去年同期的24户增加到47户,比2002年增加44户,累计完成产值145.6亿元,同比增长88.1%,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4.8%。随着产值超亿元企业的不断增加,华油二连公司、苏尼特碱业公司两户大型企业左右我盟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得到了根本性变化,这两户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1—11月,这两户企业完成产值30.8亿元,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3.7%,比上年同期下降8.5个百分点,比2002年下降32个百分点,其中,华油二连公司完成产值25.9亿元,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1.5%,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比2002年下降21.3个百分点;苏尼特碱业公司完成产值4.8亿元,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2%,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比2002年下降10.7个百分点。
三是煤炭、电力等优势特色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前11个月,煤炭、电力、金属矿采选冶炼和绒毛加工等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累计完成产值116.57亿元,同比增长101.2%,新增产值58.62亿元,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66.3%。煤炭采掘业,完成原煤产量1811.3万吨,同比增加891.8万吨,实现产值18.63亿元,同比增长86.9%。电力生产业,完成发电量90.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0.58亿千瓦时,实现产值27.41亿元,同比增长241.8%。其中上都发电有限公司完成发电量75.8亿千瓦时,实现产值22.65亿元。电力供应业,完成供电量34.7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1.2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2.09亿元,同比增长55.9%。金属矿采选业,生产铁精粉95.3万吨,同比增加25.3万吨;锌精粉5.3万吨,同比增加1.0万吨;铜精粉2.1万吨,同比增加1.1万吨。实现产值31.32亿元,同比增长55.4%。金属合金冶炼业,生产氧化锗16.6吨,同比增加12.5吨;低冰镍1.5万吨,同比增加0.25万吨。实现产值13.83亿元,同比增长102.8%。绒毛加工业,加工无毛绒1375.1吨,同比增加870.9吨;洗净毛9768.2吨,同比增加5596.2吨。实现产值13.3亿元,同比增长154.1%。
1-11月规模以上工业12个行业产值所占比重图
四是多数地区实现快速增长。1—11月,全盟多数地区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七个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盟平均水平,多伦县(136.9%)、蓝旗(93.4%)、乌拉盖(75.3%)、白旗(51.4%)、二连(47.9%)、黄旗(46.3%)和西乌旗(39.4%)。
1—11月各旗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图
近期需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及早谋划2008年的工业经济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自治区及盟委、行署一系列会议精神,认真谋划明年的工作,采取新措施,实现新突破,推动全盟工业经济工作再上新台阶。认真做好2008年工业经济奋斗目标任务的分析测算工作。根据全盟“十一五”的奋斗目标任务,认真做好与各旗县市(区)2008年工业增加值预期目标对接工作,测算安排好2008年的目标任务。二是着力抓好产值超亿元企业的运行。抓好产值超亿元企业的培育壮大,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各地区要对2008年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提出2008年产值超亿元企业名单,予以重点扶持,确保新投产的产值超亿元企业完成预期目标任务。三是积极协调解决柴油供应和工业品外运问题。2008年全盟柴油需求将大幅增长,季节性紧缺问题将依然存在,各级经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石油经销企业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帮助,多渠道解决油源,增加有效供给,确保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用油需求。对工业品外运压力较大的企业,要定期搞好沟通衔接,及时准确掌握运量需求,主动与有关方面协调联系,努力保证原煤、碱化工及金属矿产品的及时外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