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锡林郭勒牛羊肉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锡盟牛羊肉产业基本现状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市,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拥有优质的天然牧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锡林郭勒盟具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条件,其中羊类在锡林郭勒盟主要畜种中占90%左右,优良羊种主要有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内蒙古细毛羊、察哈尔羊等。2012年牧业年度存栏牛羊等草食牲畜1300万头(只),出栏牲畜650万头(只),盟内加工活畜700万羊单位,生产牛羊肉9万吨左右。
全盟近年来牛羊肉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现有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77家,冷藏能力7.2万吨,速冻能力6800吨/日,日加工能力20万羊单位。现有肉类产业重点龙头企业36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自治区级14户,盟级19户。小肥羊、乌珠穆沁羊业、锡林郭勒肉食品、草原东方、沁绿等12家企业加工的羊肉产品获有机食品标志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志。
牛羊肉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已由过去单一的胴体肉、冻肉发展到目前以冷鲜分割肉为主的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精深加工率达到45%以上。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1、发展定位不明晰,产业链条较短
虽然全盟已初步形成“屠宰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两大发展板块,但发展重点仍不够突出,立足于发展高端牛羊肉产业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高品质牛羊肉资源没有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有效体现,尚不能形成优质优价。牛羊肉产业链条仍然较短,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等环节在产业链中显得尤为薄弱,影响产业链的延伸,不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目前,全盟只有3户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大多数副产物被经销商外运;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藏配送只能通过当地配送站(信息中心)联系解决运力;筋头巴脑等肉屑尚不能精深加工为熟食品,而是随牛羊肉分割后一起销售。
2、规模化程度低,带动效应不明显
目前,全盟企业分布较为分散,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较差。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肉类加工企业只有19家,近半数为规模以下和个体工商户,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的长期存在,致使整个肉类加工行业的发展步伐受到影响。虽然东乌旗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成为全盟牛羊肉产业重要的加工基地,其中也不乏类似台湾元盛集团等大企业的入驻,但整体而言,全盟牛羊肉产业仍未摆脱企业小而散,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的现状。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明显,不足以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3、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锡盟地区很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不高,部分企业表示仍沿用30年前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全盟屠宰和加工业的发展。副产品加工利用受技术水平制约,利用方式及产品种类比较有限,大量牲畜皮、毛、骨、血等资源未得到综合利用,加工技术较简单粗放,基本停留在工业原料的开发上,对有效成分的增值利用处于初级阶段,缺少高、精、尖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无法充分体现。现有唯一的一户肠衣厂,只进行产品初加工,将半成品运至保定再加工后出口欧洲。
4、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凝练
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深度挖掘和凝练存在明显不足。无论是牛羊肉产品,还是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其产品定位不明确,品质缺乏科学支撑,产品宣传不能与市场热点相契合。例如,锡盟羊肉的品质特性仍未得到有效阐明,制约品牌战略的实施。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市场定位不准确,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功效和竞争力也不十分明确,如某企业研发的产品在食品、食品原料、保健品和药品间摇摆不定,产品宣传功效多而全,反而削弱了产品的可信度和竞争力。
5、品牌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和宣传
牛羊肉产业品牌战略实施效果一般。我国北方对锡林郭勒羊肉有一定认知,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锡林郭勒羊肉”仍停留在区域品牌的层面。另外,品牌保护方面存在不足。截至目前,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尚未制定,原产地标识未得到广泛应用,尚不能起到保护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品牌优势远未得到放大。全盟各企业对“锡林郭勒牛羊肉”品牌整体形象的维护意识不强,存在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损坏品牌形象的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1、明确产业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产业定位是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关键,是指导锡盟牛羊肉产业发展的核心。锡盟牛羊肉资源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肉质品质好,适合走出一条“以生鲜为主、加工为辅、副产物综合利用”具有锡盟特色的全面发展的产业化道路。通过全力打造锡盟优质牛羊肉源基地,充分发挥锡盟分散养殖、家庭放养的畜类养殖特色,挖掘与凝练产品核心竞争力,将锡盟牛羊肉产品“纯天然、无污染、绿色无公害”作为最大亮点和卖点,实现优质优价,打造高端羊肉品牌,保持锡盟草原畜牧业优势。
2、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中度
结合全盟产业发展现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屠宰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两大板块,大力发展多种包装形式、适合多种消费模式的冷鲜分割肉产品、冻品。拓展和延伸牛羊肉加工环节,大力开发传统肉制品、调理肉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制品加工”产业模块,支撑“加工为辅”的产业态势。同时积极打造物流、技术培训与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中度。通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运营模式的自我调节,逐步推动养殖模式由分散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屠宰方式由分散向集中方向发展。加强与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的合作,依托该中心的技术力量,开展新产品的研发。
3、加快技术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
针对目前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与研究机构展开充分合作,加强对牛羊肉产品的安全检测和监督,通过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为牛羊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强化牛羊肉品质评价和等级评定的研究,挖掘锡盟羊肉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特色开展产品研发,丰富产品结构,深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单头牲畜的经济价值;针对锡盟羊肉单季或两季出栏、集中上市的特点,研究冷藏、冷冻、解冻和冷链技术,充分保障产品品质;依托东乌旗研发中心建设,围绕产业链接续和地方特色做工作,带动全盟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为企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研发人员。
4、丰富宣传手段,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利用平面、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手段,尤其是新兴媒体,提高锡盟牛羊肉的知名度。可以考虑将畜产品养殖及肉类加工产业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使更多的游客见证锡盟畜牧产业绿色养殖和肉类加工安全生产过程,实现锡盟高品质牛羊肉的口口相传,实现肉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双赢局面。运用好“锡林郭勒羊肉”这个地理标志商标,通过养殖方式、肉质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做好品牌的认证工作。同时,加大锡盟肉类协会的监管力度,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损害品牌的会员坚决清除出协会,保证食品安全,保护锡盟肉类品牌。
5、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锡林郭勒举世闻名的温带草原,是世界四大优良牧场之一,是我国第一个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区发展过程中必须继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区域牧草资源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控制畜牧业发展规模。在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方面应根据产业链设计,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和资源承载力合理确定园区规模、结构及布局,根据企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等合理设定企业入园门槛,努力打造生态示范园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市,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是东北、华北、西北交汇地带,具有对外贯通欧亚、区内连接东西、北开南联的重要作用,拥有优质的天然牧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锡林郭勒盟具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条件,其中羊类在锡林郭勒盟主要畜种中占90%左右,优良羊种主要有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内蒙古细毛羊、察哈尔羊等。2012年牧业年度存栏牛羊等草食牲畜1300万头(只),出栏牲畜650万头(只),盟内加工活畜700万羊单位,生产牛羊肉9万吨左右。
全盟近年来牛羊肉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现有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25家,规模以上企业达77家,冷藏能力7.2万吨,速冻能力6800吨/日,日加工能力20万羊单位。现有肉类产业重点龙头企业36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自治区级14户,盟级19户。小肥羊、乌珠穆沁羊业、锡林郭勒肉食品、草原东方、沁绿等12家企业加工的羊肉产品获有机食品标志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志。
牛羊肉产品结构日趋丰富,已由过去单一的胴体肉、冻肉发展到目前以冷鲜分割肉为主的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精深加工率达到45%以上。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部分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国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1、发展定位不明晰,产业链条较短
虽然全盟已初步形成“屠宰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两大发展板块,但发展重点仍不够突出,立足于发展高端牛羊肉产业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高品质牛羊肉资源没有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有效体现,尚不能形成优质优价。牛羊肉产业链条仍然较短,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等环节在产业链中显得尤为薄弱,影响产业链的延伸,不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目前,全盟只有3户副产物综合利用企业,大多数副产物被经销商外运;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藏配送只能通过当地配送站(信息中心)联系解决运力;筋头巴脑等肉屑尚不能精深加工为熟食品,而是随牛羊肉分割后一起销售。
2、规模化程度低,带动效应不明显
目前,全盟企业分布较为分散,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较差。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肉类加工企业只有19家,近半数为规模以下和个体工商户,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的长期存在,致使整个肉类加工行业的发展步伐受到影响。虽然东乌旗畜产品加工科技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成为全盟牛羊肉产业重要的加工基地,其中也不乏类似台湾元盛集团等大企业的入驻,但整体而言,全盟牛羊肉产业仍未摆脱企业小而散,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的现状。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和集聚效应不明显,不足以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3、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目前锡盟地区很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不高,部分企业表示仍沿用30年前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全盟屠宰和加工业的发展。副产品加工利用受技术水平制约,利用方式及产品种类比较有限,大量牲畜皮、毛、骨、血等资源未得到综合利用,加工技术较简单粗放,基本停留在工业原料的开发上,对有效成分的增值利用处于初级阶段,缺少高、精、尖产品,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无法充分体现。现有唯一的一户肠衣厂,只进行产品初加工,将半成品运至保定再加工后出口欧洲。
4、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凝练
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深度挖掘和凝练存在明显不足。无论是牛羊肉产品,还是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其产品定位不明确,品质缺乏科学支撑,产品宣传不能与市场热点相契合。例如,锡盟羊肉的品质特性仍未得到有效阐明,制约品牌战略的实施。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品市场定位不准确,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功效和竞争力也不十分明确,如某企业研发的产品在食品、食品原料、保健品和药品间摇摆不定,产品宣传功效多而全,反而削弱了产品的可信度和竞争力。
5、品牌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和宣传
牛羊肉产业品牌战略实施效果一般。我国北方对锡林郭勒羊肉有一定认知,但从全国范围来看,“锡林郭勒羊肉”仍停留在区域品牌的层面。另外,品牌保护方面存在不足。截至目前,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尚未制定,原产地标识未得到广泛应用,尚不能起到保护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品牌优势远未得到放大。全盟各企业对“锡林郭勒牛羊肉”品牌整体形象的维护意识不强,存在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损坏品牌形象的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1、明确产业定位,突出地方特色
产业定位是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的关键,是指导锡盟牛羊肉产业发展的核心。锡盟牛羊肉资源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绿色环保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肉质品质好,适合走出一条“以生鲜为主、加工为辅、副产物综合利用”具有锡盟特色的全面发展的产业化道路。通过全力打造锡盟优质牛羊肉源基地,充分发挥锡盟分散养殖、家庭放养的畜类养殖特色,挖掘与凝练产品核心竞争力,将锡盟牛羊肉产品“纯天然、无污染、绿色无公害”作为最大亮点和卖点,实现优质优价,打造高端羊肉品牌,保持锡盟草原畜牧业优势。
2、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中度
结合全盟产业发展现状,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做精“屠宰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两大板块,大力发展多种包装形式、适合多种消费模式的冷鲜分割肉产品、冻品。拓展和延伸牛羊肉加工环节,大力开发传统肉制品、调理肉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制品加工”产业模块,支撑“加工为辅”的产业态势。同时积极打造物流、技术培训与服务等相关配套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中度。通过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运营模式的自我调节,逐步推动养殖模式由分散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屠宰方式由分散向集中方向发展。加强与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的合作,依托该中心的技术力量,开展新产品的研发。
3、加快技术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
针对目前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的现状,与研究机构展开充分合作,加强对牛羊肉产品的安全检测和监督,通过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为牛羊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强化牛羊肉品质评价和等级评定的研究,挖掘锡盟羊肉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特色开展产品研发,丰富产品结构,深度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单头牲畜的经济价值;针对锡盟羊肉单季或两季出栏、集中上市的特点,研究冷藏、冷冻、解冻和冷链技术,充分保障产品品质;依托东乌旗研发中心建设,围绕产业链接续和地方特色做工作,带动全盟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为企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研发人员。
4、丰富宣传手段,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利用平面、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宣传手段,尤其是新兴媒体,提高锡盟牛羊肉的知名度。可以考虑将畜产品养殖及肉类加工产业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使更多的游客见证锡盟畜牧产业绿色养殖和肉类加工安全生产过程,实现锡盟高品质牛羊肉的口口相传,实现肉类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双赢局面。运用好“锡林郭勒羊肉”这个地理标志商标,通过养殖方式、肉质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做好品牌的认证工作。同时,加大锡盟肉类协会的监管力度,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损害品牌的会员坚决清除出协会,保证食品安全,保护锡盟肉类品牌。
5、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锡林郭勒举世闻名的温带草原,是世界四大优良牧场之一,是我国第一个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区发展过程中必须继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区域牧草资源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控制畜牧业发展规模。在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方面应根据产业链设计,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和资源承载力合理确定园区规模、结构及布局,根据企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等合理设定企业入园门槛,努力打造生态示范园区,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